背景导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全面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的三大法宝著名论断。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坚持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壮大。
三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29军士兵跑步进入阵地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此事件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社会各界群情激愤。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同一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并代表红军将士请缨杀敌。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率代表团继续同国民党谈判。7月15日,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而保证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军改变名称、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四项保证。中共中央希望以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7月17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等在庐山谈判。谈判中,蒋介石承认陕甘宁边区,同意红军编为三个师,但在红军和苏区的管辖、每个师的参谋长和政训主任人选等问题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蒋介石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改编后的三个师的管理教育直属西安行营;各师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治训练处只管联络,无权指挥。蒋介石不愿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并企图通过改编红军,逼朱德、毛泽东“出洋”,达到控制和吞并红军的目的。周恩来表示,中共中央不能接受国民党当局对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的意见。第二次庐山谈判未获结果。
八路军、新四军的成立
8月9日,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飞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同时与国民党继续谈判。
这时,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战火燃烧到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蒋介石急于调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同意不向红军中派遣国民党人员。此后,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将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并设总指挥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出版《新华日报》等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又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共产党在坚持对红军的领导和实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作出不设政治委员、将政治部改为政训处等让步。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8月下旬到9月底,八路军主力陆续开赴山西前线抗日。随后,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下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改编后的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左权分任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八路军全军约4.6万人,下辖3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改编后的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新四军全军约1.03万余人,下辖4个支队、1个特务营: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中共中央的多次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经过半年多艰难曲折的谈判,以中共中央《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为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