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8月—1937年7月)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一个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领导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主要同盟军,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
工农联盟思想的提出
党从成立起就注意对工农群众的发动。1923年6月党的三大制定了专门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提出了联合小农佃农和雇工的要求。1925年1月,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盟问题,肯定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同年5月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通过的《工农联合的决议案》,把引导农民参加民主革命,与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作为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从1925年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注重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和如何加强工农联盟问题,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1926年1月发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初步形成关于农村阶级分析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制定对农民的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6年5月,党领导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中之地位决议案》,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同年7月,党的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了党在革命高潮中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指出农民“将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中之主要势力”,提出了制定农民问题政纲和运用“农村联合战线”的策略等问题,激起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
1927年一二月间,毛泽东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3月,在《战士》周报上公开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运动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于扫除封建地主阶级对中国农村的统治,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挖掉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其实质是实现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阐明了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指出放手发动、积极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是坚决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之阶级路线,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明确农民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甚至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主要依靠力量。这就为发展工农联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
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央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上面的时候,毛泽东看到发展工农联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八七会议上发言强调党在以主要力量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地主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要有所区分。会议同意了毛泽东提出的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地区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的意见。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于1927年9月9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找立足地,10月到达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11月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工农兵政府。至此,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基础。
井冈山红色政权建立之初,针对党内对上井冈山后能不能站住脚的怀疑,1928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宁冈茅坪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等任务,接着建立了湘赣边界统一的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10月5日,毛泽东在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进一步总结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1月25日在代表红四军前委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
(1)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有很好的党;
(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
(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明确提出实行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三位一体的武装割据思想,解决了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这种思想付之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际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农联盟的这种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新发展。